1906年刊印的《燕京歲時記》記載:“酸梅湯以酸梅合冰糖煮之,調以玫瑰木樨冰水,其涼振齒。不管時光如何變幻,酸梅湯的歷史傳承始終延續著,它的美味早已經深深銘刻在了人們的味蕾上,難以忘記。
老北京內外城各城門的護城河邊都有深而廣大的冰窖,用以冬天儲冰夏天用。什剎海在老北京便是個避暑勝地,不僅可以游覽賞荷,荷花市場的飲食排檔還售賣冷飲和時令瓜果,以及什剎海出產的鮮蓮子、鮮雞頭米、鮮菱角等水產。
錢維喬和潘恭壽都是清代乾嘉時人,錢維喬字樹參,季木,小字阿逾,號曙川,又號竹初,半竺道人、半園逸叟、林棲居士等,即是文學家也是戲曲家。二人與題字中提到的王夢樓(王文治——清代著名書法家)都同籍江蘇,潘恭壽和王文治還有師生情誼。
下班后,王府井新華書店門前青年聚在一起討論“‘振興中華’讀書競賽”知識測驗試題。(1983年9月16日《北京日報》3版,《關于舉辦“‘振興中華’讀書競賽”知識測驗答讀者問》) 1983年10月24日,本報在4版公布了《“‘振興中華’讀書競賽”知識測驗試題》,廣大讀者踴躍參加。
日常語言影響著個體的思維方式,方言維系了民族的歷史記憶,政治語言決定了國家的現實意識。目前,學界普遍以《切韻》《廣韻》等書中記錄的語音作中古漢語基準,復原可信度已經相當之高。
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跳集體舞是京城重要的群眾文化活動。(2009年9月15日《北京日報》15版,《留在“集體舞”中的青春》) 跳集體舞的難忘經歷,成為許多北京人人生中一次無可替代、再難復制的爛漫篇章。
臘八節結合了傳統的臘日祭祀和佛教臘八佛祖成道日,逐漸成為一個民間的節日,原本是佛寺施舍的臘八粥,也褪去了它的宗教含義,成為了一種民間習俗。民間習俗中,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寶、炒米糖、花生糖、芝麻糖和糯米團子之類,以塞住灶神之口,不講人間罪惡。
得益于白洋淀地區水環境的優越,金代在雄安地區設置了一州兩縣。水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代表雋秀與靈動,“華北明珠”白洋淀橫亙在雄安地區的懷抱中,白洋淀的葦蕩,如這里的文化一般,帶著柔韌的特質,生生不息。
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“首都之窗”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?